实现基本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,一直被视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“牛鼻子”;但就目前而言,省级统筹的推进工作仍是短板。
早在1997年,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广之时,人社部就要求尽早实现养老金省级统筹;但截至目前,虽然也有消息表示,已有28个省份建立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,但大部分地区仅止于制度或者通过很小比例的调剂金形式部分统筹,只有北京、上海、天津、重庆、陕西等7个省(市、区)实现了养老金省级统收统支,其他基本都是停留在县(市)级统筹阶段。
由于各统筹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、人口结构、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不同,从而引发缴费负担不公、责任分担失衡、基金余缺并存等一系列问题。
“不管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是否并轨,养老金省级统筹甚至全国统筹都已是刻不容缓。”4月16日,首都经贸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博士孙博接受《华夏时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省级统筹很难一步到位,但此改革必须加速,这不光有利于解决社保制度的不公平,同样有利于养老金入市后的投资运营。
据记者了解,由于养老金的统筹层次过低,绝大部分资金都以财政专户形式留存在各地的社保基金账户上,资金越分散,抗风险能力就越弱;同时,由于统筹层次低,养老金的投资方式改革也无从谈起。目前,我国有2000多个社保统筹单位,很难集中管理运营,而2010年和2011年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回报率不到2%,没有跑赢通胀率,造成养老金严重缩水。近两年状况虽有所缓解,但由于各地基本养老金除了部分地区进行了小额投资外,大部分依然是躺在账上,投资回报率均在2%左右。
早在2012年,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曾就此问题明确表示,如按目前的缴费率、财政补贴力度、扩大覆盖面的速度等政策和制度参数来测算,到2020年,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累计余额将在9万亿-11万亿元左右,如果加上医保基金等其他4个险种的基金累计余额,五险基金将超过15万亿-16万亿元。换句话说,8年后,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规模或将仅次于美国和日本,其保值增值压力届时将仅次于外汇储备。
而以上的额度尚未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数据加入其中。
养老金并轨倒逼
我国养老方面的数据基本处于“多龙治水、信息孤岛”的阶段,很多数据都在各部门手里,作为索取权利的依据,相关利益方针对养老金提高统筹层次的消息都会竖着耳朵。
“养老金提高统筹层次的目标就是‘富帮穷’,但要真正实现养老金省级统筹,涉及的矛盾和问题很多,解决的难度也很大。”4月16日,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接受《华夏时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统筹层次较低,一旦实行省级统筹,社保事权势必就将上移;因此,一些地区都采取了消极的态度。
记者获悉,我国现有社保体制隶属于1994年分税制改革“分灶吃饭”的财政体制,当时并未对中央和地方政府在社保事业上的责任划分做出清晰界定,形成了中央定社保缴存和支付费率水平,地方政府自己负责收支平衡的现状。
比如,各地之间养老金失衡、养老人口赡养失衡问题就非常突出,从现在养老金缴费在职职工与退休职工的比值来看,广东高达9∶1、辽宁是2.15∶1、吉林1.69∶1、黑龙江只有1.52∶1,很明显,东三省财政为此所承受的养老压力明显要比广东大。
“除此之外,全国多地个人账户均是空账运行,这部分资金大都用来填补了目前统筹资金的窟窿,一旦提高统筹层次进行投资运营之后,这部分收益怎么分给个人账户?发放养老金的时候,个人账户空账的历史债务又该如何划拨?这些都是提高养老金统筹层次需要考虑的问题。”孙博表示,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后,采取的依然是逐步实行省级统筹的方案。
记者从《2014年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方案》了解到的信息是,已经实行养老金省级统筹的地区,机关事业单位同时跟进,其他地区则按照当地现有的统筹层次进行改革。
记者采访获悉,省级统筹需要加速推进,而全国统筹在短期内难以实现的背景下,“次优”方案也被提出:省级统筹养老金入市,几个省一起或自由组合式入市,或以地理区位相近结盟成板块入市。
不过,由此牵扯到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养老金空账的填补责任、养老金运营后的收益分配等问题依然需要相关的配套方案出台。